51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51看书网 > 五代十国一儒生 > 第十九章 粮草督运

第十九章 粮草督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曹元宁与秦风的翠风阁之旅终究还是没能成行,原因是萧公敬提醒了秦风一句:“军情紧急,回鹘随时会兵逼敦煌国,秦大人今夜当好生休息,明日一早便去军营准备相关事宜!”

这番话自是让曹元宁觉得好生无趣,但仔细一想,萧公敬的话也对……现在正是紧要关头,且秦风又是计划制定中的要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误了大事,甚至还有可能危及敦煌国的安危,于是也就不再勉强了。

其实萧公敬又哪里是真急着要秦风走马上任,他最好就是秦风别来,反正计策刚才在御书房已经定下了,剩下的只是实施的问题,就算这其中出了什么乱子,萧公敬以为凭自己的能力也足以应付。

他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因为秦风这枢密副使是皇上封的,自己反正明着不能拒绝,干脆表现得爽快一。二是籍此在秦风面前摆摆官威,让秦风明白别以为有皇上和王爷护着就能话事,枢密副使终究还是个副职。

其实这话的倒是不错,乱世中实力也就是兵权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这所谓的三权分立,也就是之前所的“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实际上这“各不相知”是根本做不到的。

首先是政、军不可能做到实际意义的分离。

政军分离如果是在和平时期那还好,一旦到了战时,政治和军事几乎可以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

若是要细的话,那么就是在和平时期掌握政治的中书比较重要……没有战事,那军队就只是训练保持战斗力的问题,平时在运作、在忙碌的基本都是中书,于是国家权力大多掌握在中书手里。这时中书甚至还会将手伸向枢密,这也是为什么唐朝时枢密使大多都是由太监或是文人士子充任的原因。

但如果战事一多,这种情况就会发生转变了。由太监或文人把握的枢密对军事一窍不通,于是要么因为胡乱指挥而走向毁灭,要么就进行改革转由懂军事的武将担任。

这也是五代十国这乱世时枢密使逐渐由武将把持的原因,但由武将把持枢密使也不全是好事……在对外战事上的确比太监或文人把持枢密要好得多,但在对内上,往往就是武将手中有太多的兵权,于是中书都没有话的份了……就像在御书房里的一番谈话,宰相刘籍的话一是因为对军事不了解而不靠谱,二是手里没有实权话没有份量,所以手握兵权的萧公敬根本就没把刘籍当作一回事。

也正是这个原因,五代十国时期总是一次又一次的上演武将拥兵造反的事情,甚至使五代十国结束的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武将拥兵造反拿到了皇位,这就直接影响到宋朝“重文轻武”、“以文统武”,于是秦桧才能那么轻易的陷害了岳飞。

这都是后话。

至于三大要务里另外一个主管财务的“三司”……如果军政大权都在某个团体手里,那这三司就更没有话的份了。不听话的,砍掉脑袋换一批人上去也就得了。

萧公敬回到将军府后就有些闷闷不乐,回房后就让下来端上一壶酒坐在桌前皱着眉头喝着。

将军夫人张氏就有些不解的上前问道:“夫君有何心事?难不成是出了差错让皇上不喜?”

“非也!”萧公敬叹了一口气:“皇上封我为河西招讨使,以应回鹘之患。”

“那定是夫君担心无力退兵了。”

萧公敬又摇了摇头:“回鹘虽是凶勇,却又如何能比得上秦风?!”

张氏不由惊道:“这秦风是何许人也,却能比得过回鹘十余万精骑?”

萧公敬正要明,猛然想起这是军机大事便是对家人也不可轻易泄漏,否则一个不心便会酿成大错。于是赶忙转口道:“夫人有所不知,这秦风是豫州大儒赵肃门下的弟子,虽是一名书生但却熟读兵书深谙兵法。今趟皇上一日之内便封其枢密副使、招讨副使,这……”

“哦!”闻言张氏不由恍然大悟。

要知道这张氏可是神武皇帝张承奉之女,她虽是对行军打仗知之甚少,但于是自在宫中长大是以对勾心斗角之事却颇有心得。

于是稍一沉吟,张氏便献计道:“夫君不必过于担心,那秦风纵然胸有万千兵甲,但终究不过是个书生。夫君只需安排几个心腹好手在他身边,名为保护实则监视,一见事情不对便……”

着就做了个斩首的手势。

“着啊!”萧公敬叫道:“我怎生这般糊涂,竟为一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提心吊胆!还是夫人了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